今天是女神节。
在基金经理中,“女神”一词似乎最常与“医药”连在一起使用。
原因何在?
首先是规模:医药基金的江湖里,已经涌现了超过20位女性基金经理,她们用整体的规模号召力宣示了医药这个领域,是大女主的天下。
然后是业绩:医药的细分领域众多,每个细分领域的投资属性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医药行业的投资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而这恰好是女性基金经理的天然优势,业绩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江湖上有“医药三女神”之说——中欧基金葛兰、长城基金谭小兵、工银瑞信赵蓓。
葛兰出身医药世家,获生物医药工程博士,她的投资风格彰显高举高打,业绩表现相当犀利,但也因此不免波动性较大,需要你对回撤有一定容忍度。
谭小兵本科学的是化学制药,曾经就职于医药公司,后来进入金融行业,也是从医药研究员起步。她的投资风格,温婉中带有张力,超额收益能力强,注重回撤控制,因此长期回报优秀。
赵蓓本科是医药专业,研究生金融专业,她擅长重仓出击,是个“自上而下”做医药投资的少数派。
虽然都是“医药女神”,但倘若深入详查,三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其实有着很大差异。
我们以三位基金经理的代表作进行对比,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谭小兵的长城医疗保健混合、赵蓓的工银医疗保健股票,这三只产品都是她们管理时间最长的医药主题基金。
因为谭小兵和赵蓓的管理起始时间略早于葛兰,所以我们以葛兰开始管理中欧医疗健康混合的时间作为对比的起始点,把对比区间设定为从2016年9月29日至今:
数据来源:Choice ,2016.09.29 - 2022.03.01
三位医药女神,你最中意谁?
基哥认为,综合历史业绩、管理规模、风险收益比(Sharpe比率可部分揭示),我们后面在医药基金方向上的注意力,可以更多的往风格稳健的谭小兵身上倾斜。她的业绩可圈可点,可以说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并且,从规模上看,你不用担心她的业绩会受到规模的羁绊。
且看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超强的阿尔法
医药领域的细分行业极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优秀医药主题基金经理,大都是“科班出身 + 长期专注”。
谭小兵也一样,她在医药赛道已摸爬滚打多年,本科阶段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后在联邦制药有过实业经历,后来进入证券和基金行业,至今已有8年医药行业研究和6年医药主题基金管理经历。
如果算上本科求学阶段开始进入医药领域,谭小兵与医药行业的接触已长达19年之久!
长城基金 谭小兵
长期的专注,在投资绩效上呈现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超强的阿尔法。
事实上,医药赛道从2019到2021年上半年一直相当热门,绝大部分医药基金经理也都表现优异。在这样一个上行周期,也导致了大家认为医药基金更多赚取的是贝塔收益。
而2021年下半年以来,医药赛道整体大幅回撤,有些医药基金经理回撤幅度也很惊人。在这样一个下行周期,似乎又在印证医药基金难逃贝塔收益束缚的观念。
实际上,我们观察医药基金的超额收益、评判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一定要拉长时间来看,既要看板块的上行周期,也要看板块的下行周期。经历牛熊变迁,才能看出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
谭小兵的代表作长城医疗健康混合(000339)超额回报能力极强——我们把谭小兵管理以来的收益曲线与同期中证医疗指数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数据来源:Choice ,截至2022.03.01
从2016年2月管理长城医疗健康以来,谭小兵创造了209.53%的回报,而同期的中证医疗指数涨幅仅为51.98%。
而且,分阶段来看:
在医药板块整体上行的周期,谭小兵的上行速度比指数更快;而在医药板块整体下行的周期,谭小兵的回撤幅度远低于指数的回撤。
对成长性的极致追求
如果我们更具体的从风格上来探究谭小兵阿尔法收益的来源,可以发现,在谭小兵的投资框架中,对于高景气赛道、高成长性投资标的有着极高偏好。
比如在产业的选择上,谭小兵最看重的是产业景气度。她的逻辑是:产业景气度提升的趋势性机会,往往伴随着估值和业绩的双升,容易带来戴维斯双击效应。
在实际操作中,她会优选处于成长阶段中前期的产业——这种产业的商业模式已经成型,行业成长性好,右侧买入点通常已出现,估值容易获得溢价;其次是景气循环带来的业绩增长的周期性产业,这种产业的业绩弹性非常大,估值的提升过程往往也非常快。
谭小兵的持仓变动,就明显表现出了这种对高景气、高成长性的偏好。从2019年以来的持仓变动分析,她主动降低了对中药、医药商业的持仓,同时不断增持受益于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行业。
在医药细分各个细分赛道上,她的持仓集中于景气度非常高的CXO、医美、科研服务等领域。
比如,在2020年一季度,长城医疗保健的重仓股中就出现了4只CXO个股。到2021年三季度,前十大重仓持股中有8只是CXO,而这也正是2021年医药板块中最赚钱、超额收益最好的细分领域。
谭小兵偏好两类公司:一类是具有良好的商业模式、ROE稳定提高、利润增长显著、可预见未来三年业务稳定增长的成长型公司;另外一类是前期因各种原因压抑了产能,或者是前期研发投入大、正逐步进入新产品持续发力阶段的拐点型公司。
在估值与成长的抉择上,谭小兵更偏重于公司的成长空间,她也坦言自己对短期估值的容忍度相对较高。
调研勤奋,不断扩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习惯将谭小兵视为医药女神之一,但严格说来,她是一位“医药+”基金经理。
她确实持续专注医药行业,但她的投资能力圈却不局限于医药行业,而是同时对新能源及科技类公司等高成长性赛道也有长期深入的研究。
这种“医药+”风格的形成,是由谭小兵的投研经历所决定的。
在做基金经理之前,谭小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行业研究员,她一边深耕医药,一边看建筑、建材、电力等多个行业。做基金经理后,谭小兵结合投资实践,进一步将自己的投研视野扩展到电子、计算机、新能源、传媒等成长性更高的行业,同时也涉猎了白酒、农林牧渔等泛消费行业,所以她的整个研究经历非常丰富。
这是她区别于大多数医药主题基金经理的特点:
投资能力圈不断扩张,从医药拓展开来,不断扩圈到新能源、科技等方向。这从她管理的产品上也可以看出——长城医疗保健混合有20%的仓位分配在高成长性的非医药方向。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投资风格,以及不断扩圈的能力追求?
就谭小兵自己的分析,这与医药行业“包罗万象”的特性有关。
医药行业有众多的细分领域,比如周期性较强的原料药、科技属性明显的创新药、带有消费属性的OTC等等,每个细分领域的投资逻辑都不相同。
在研究医药公司时,会对产品的竞争格局、渠道、定价做细致的研究,往外延伸,自然很容易看得懂消费行业;原料药公司的投资逻辑与周期股很类似,就是看价格,所以谭小兵对周期的把握也有一定心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的科技属性更强,这些板块的研究维度与科技股一脉相承,给了谭小兵把握科技类个股的灵感。
对高成长性的极致追求,加上既要有研究的广度,又要有研究的深度,这对基金经理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调研上的强度极高。
谭小兵最忙的一天曾跑过三个城市,调研过四家公司。很多时候的工作状态,是早上六点出发,晚上十点还在上市公司里面交流。最晚的一次,是凌晨十二点才开始与某上市公司管理团队交流,一直交流到凌晨两点。
算下来,谭小兵每年的调研次数平均达到了200-300次,这使得她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信息。最终,这种勤奋的调研,体现在了产品的超额收益上。
圆融贯通的回撤控制
主题型基金产品往往难以控制波动和回撤,但谭小兵有她独特的方法,做到了回撤远低于比较基准、同类基金。
仍然以“医药三女神”为例,虽然大家在过去5年半左右的时间周期里,都展现出了优异的中长期回报能力,年化收益可观,长跑成绩比较接近,但各个女神的产品在回撤幅度上的差异却很大。
数据来源:Choice,区间:2016-09-29 至2022-02-28
谭小兵的回撤控制,基哥愿意用“圆融贯通”来形容。
也就是说,她的回撤控制不是简单的通过“择时”或者“择股”来实现,而是贯穿于整个“系统性布局”当中,特点是“既集中,又分散”,由此形成了有机的组合:
首先,她的持仓,如果你单看个股,会感觉比较分散,在单一公司上的持仓通常不超过7%,前十大持仓比例一般集中在40-50%。
而如果你把这些个股联系起来看,又能发现她的持仓在行业层面上相当集中,往往只集中在2-3个细分赛道上。
我们前面说过,谭小兵对高景气度、高成长性有极致的追求,但为什么在个股上看不到她极致的集中?
实际上,她是通过在细分行业集中于高景气度赛道,以细分行业的集中来弥补个股分散上的不足,而同时又因为个股的分散,做到了风险的相对可控。
由点及面地去看待谭小兵的持仓,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她的回撤控制方法——这种在个股上分散、在行业上集中的回撤控制,给人以圆融贯通之感!
有人总结过,作为目前市场上罕有的“医药+”基金经理,谭小兵“像劳动模范一样勤奋、像永动机一样不停扩展自己的行业能力圈、像猎手一样瞄准目标重拳出击”。
正是这些特质,使得她的投资之路越走越宽阔。
医药领域多女神,但各有各的风采。
这个女神节,你找到中意的“医药女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