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很多企业家都更加看好大健康产业,并积极开展布局。笔者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企业兼职工作,对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十分关注,也一直在推动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方面开展实践,希望能够通过它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
加强对健康内涵的理解和研究,深入挖掘并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
在英文词典里,健康一词用Wellness来表达,意思是我活着的状态很好,一切都很好。Health描述健康的状态,意思是我的“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健康观念。《辞海》中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那么,仅仅只是身体无病就健康了吗?
1987年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这一定义就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强调了健康不仅仅只在形体,还包括了精神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状态都包括在内。
现代人的健康观应该是多元的、广泛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人们只有具备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社会适应性,才会真正处于健康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人也有思考。《黄帝内经》描述,人是整体关系中的人,所以人要健康,除了形体结构无病,生理功能正常,还应有一个平和的心理状态,处理好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个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禀四时之法而成,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意义的人,而是活在天地间、时空间里的人。人要积极适应自然环境。就社会环境来说,人活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构建了社会,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是维护人们的健康,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在健康观念上有所转变,要敢于突破固有认知习惯,不断增加对健康内涵的理解和研究,深入挖掘公众的健康需求,用实实在在的方法和手段去满足人们整体的多维度的健康需求,体现出产业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社会价值所在。
大健康产业要把健康维护做到实处,科学合理地研究和用好产品
如何管理好自己或帮助别人管理好生活方式,使他或她获得健康呢?说到健康从哪来,很多人可能想到的词汇是补品,补品对维持健康有好处,但获得健康不能仅靠补品。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大家不要在口渴了才想起打水井,要打仗了才想起打造兵器,为什么不未雨绸缪呢?就健康来说,为什么一定要得病了才花钱吃药,而不在疾病没有产生之前去预防呢?
希波克拉底认为,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样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对于人来讲,没有什么比生命的价值更大,所以健康对人来说是一项最有价值的事业,爱护健康要像做事业一样,用心认真经营和管理。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保险业最先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保险公司将客户依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那些可能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被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健康或疾病管理中心,他们采用健康评价手段来指导这类群体自我保健,并对其进行日常后续管理,以促进健康,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和保险赔付费用,保险行业控制风险推动了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家逐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组织。日本是众所周知的长寿之国,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90岁。日本家庭普遍都享有健康管理机构的长期跟踪服务,为家庭建立健康档案,负责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
当前我国的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社会已经认识到,为了适应未来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医疗现状需要发生改变,即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疾病预防为主。最近几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
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健康管理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是针对接受健康管理者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计划,并协助实施的一系列健康提升过程。健康管理由几部分组成:信息收集、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报告、健康指导。
以健康管理体系为依托,健康产品运用就有了科学的指导,就能够真正起到维护人们健康的作用。大健康产业不能总惦记产品最大利润,而应该多思考如何把产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给到合适的人,让他们获得健康,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市场行为。
围绕“治未病”思想建立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
中医学提倡“治未病”,即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
“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此时“治未病”体现为无病先防。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治未病”体现为有病早治。最后,“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治未病”体现为既病防传。
其实,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理念是统一的。中医“治未病”以“防”作为核心,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先进理念,强调应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治未病”充分体现了健康管理理念,为健康管理提供了应用支撑。
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需求不断提高,医学发展已呈现出“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趋势和方向。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健康管理的理念结合起来,引入医疗卫生工作当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用最少的医疗费用实现最优的健康管理效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与西医只针对病因相比,中医健康干预在手段和方法上更具优势。具体干预方法上,中医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理更为擅长,同时在对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病变、心因性病变等方面的治疗干预上也独具特色。中医健康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药物干预。中医“治未病”的具体操作手段还有针灸、保健推拿、药膳、药浴、药茶等,其健康调理的观点也与健康管理对健康的维持、促进相一致。
另外,中医的方法也容易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因此建立中医健康管理体系,能有效推进发展大健康产业。